禮樂文明,禮儀之邦。周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原點。
周原,就是這個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地方,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最早開展考古工作的遺址之一,周原遺址走過七十余年的風雨歷程,見證了中國考古學艱辛而又輝煌的發展歷程。一代代考古人在這里傾注心血,灑下汗水,取得了斐然的成就,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。
岐山巋然,長河不息。讓我們跟隨考古人的科學探索步履,撥開歷史的土層,同尋亙古而恒久的中華民族夢,共溯千年而不斷的中華文化之脈!
《詩經》有云:“周原膴膴,堇荼如飴”。山川秀麗的周原,一直是繁衍生息、生產生活的好地方。三千年前,古公亶父率領周族遷徙定居于此,篳路藍縷,辛勤勞作,奠定了周人崛起的基石。周人以后的周原,受自然演變和人為活動的影響,在悠長的歲月中不斷變遷。三千年前的繁華都邑,逐漸被掩埋于黃土之中。
周原,是關中平原上海拔約900米的一片塬面,因周人曾遷居于此而著名。周人時期,周原的山川輪廓大致和現在相仿佛,生機盎然,錦繡豐饒。這里地勢大體平坦,巍巍岐山,漠漠平原,山原銜接,交相輝映。這里土壤肥沃,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植被茂盛,河泉澤藪,穿插其間,如繡如織,呈現一幅宏偉又壯觀的天然畫圖。
周人跟隨古公亶父沿著河谷,走出岐山的那一刻。夕陽下的渭水波光粼粼,眼前是廣袤無垠的平原。肥沃的土地正預示著這個民族未來的強盛。
周原,這里是周人滅商之前的首都,也是宗周王城京畿地區的重要輔翼,屬于西周的“一線城市”,是貴族們的安家首選。這里的人大多深度參與了周王朝的政治、軍事活動,得到了周天子的眾多賞賜。一筆筆功績銘刻在金石之上,宣告著他們的不朽。然而,隨著犬戎攻入鎬京,赫赫宗周,頃刻覆滅。周原的貴族們也不能幸免于難。他們匆匆忙忙地拖家帶口逃離戰火。銘刻了祖先昔日功績的銅器只有集中就地掩埋,這就形成了“窖藏”。
今天,正是得益于這些青銅器窖藏,使我們能再次看到“邦畿千里,維民所止”的盛大景象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是陜西寶雞扶風縣的法門鎮,堪稱一個鎮挖出了半部西周史。出土器物之多,史料價值之高,當世罕有。
西漢宣帝時(公元前58年),美陽縣所出的“尸臣鼎”是周原遺址出土文物的最早記載,“美陽得鼎”成為周原出土文物的最早史證。此后出土青銅器歷代不絕。尤其至晚清民國期間,每次發現銅器數量少則幾十件,多則上百件。大量青銅重器都是不可多得的國寶文物,使得“青銅器之鄉”的面貌由此逐漸為世人所見,周原遺址的重要性也逐步被人們所認識。
1975年3月正值春耕時節,法門鎮莊白村村民在深翻耕地時忽然發現一批青銅器。考古人員在附近又發掘到青銅壺、鼎、簋等文物,并確認這是一座西周墓。在該墓的14件青銅器中,我簋于1996 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,現藏扶風縣博物館。
回望百年來的天子功績,其中包括耳熟能詳的文王受命,武王伐紂,昭王南征等事件,更是補充了武王伐東夷的事跡。對于當朝天子共王,更是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他偉大光輝的形象,在他的統治下,國家“厚福豐年”,蠻夷咸服,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。這彰顯了貴族們對于自己既得利益的自覺:隨時向周天子表示不忘周王朝的恩情,自己家族與周王朝同呼吸共命運。正是得益于史墻盤的珍貴記錄,才能讓我們更加直接地獲得西周歷史的第一手資料,一窺三千年前的貴族生活。
西周時期仍然實行世族政治,特別是周穆王以后逐漸形成了冊命制度。名義上,官職的授予來自親臨現場的周王,但實際候選的官員都是沿著父祖任職的資歷逐級升遷,并且在擔任“右者”的幾個大族家長引薦下獲得任命。因此,國人暴動事件趕走了周厲王,反而促成了世家大族推舉共伯和攝天子事、周公與召公輔政的默契局面。此后,盡管在宣王時期迎來了短暫的中興,風雨飄搖中的周王朝仍然不可遏制地一天天衰落下去。
曾經周原膴膴,成就禮樂文明之都。
而今周原遺址,成為中國考古之重。
也許,周原注定是一片適合耕耘的土地,穿越三千年興衰沉浮與滄桑變遷,始終播種和盛產著實實在在的希望與夢想。
也許,周原注定是一片引人駐足的水土,舉目數百里巍巍岐山與遼闊河原,始終等待和期許著擲地有聲的豪邁宏圖與開拓。
一代代“周原人”,或生長于斯,或往來于斯,共同守護著黃土深處的中華根脈,充實著赤子深情的周原夢想。從三千年前的那座移民之城,到今天的國際考古研究基地,這里堅持尊重、合作,相信開放、包容。
讓你我攜手,踏著前人的足跡,翻閱地書,叩問周原,譜寫周原遺址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篇章。這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!重啟周原更榮光!(金屬科技公司 王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