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亮,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情懷。每年的八月十五是它最圓的時候。皎潔明亮的月光不偏不倚地照進每條大街小巷、田間溝壑、高原平地、江河湖海,也照亮了每一位游子回家的路。
“萬里無云鏡九州,最團圓夜是中秋。”在這一天,人們闔家團圓,在桂花樹前賞月、拜月,談笑風(fēng)生。在中國人的眼中,月亮不僅僅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顆衛(wèi)星、一盞明燈、一個神話,更是鄉(xiāng)愁、別離、思念、期盼、守望和團圓。幾千年的文化延續(xù),讓人們賦予了月亮內(nèi)斂、深沉、厚重的情感,也讓許多文人墨客把酒問月,吟詩作畫,揮毫潑墨,寫下了千古名篇。
“明月松間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皎皎明月從松葉間灑下清光,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。此刻的王維正和你一起享受這清遠寧靜的自然風(fēng)光。“秋空明月懸,光彩露沾濕。”在孟浩然的視角里,我們仿佛看到一個秋天的夜里,一輪明月高高懸掛在天空,月光照耀下的露珠也晶瑩剔透,閃爍著耀眼的光芒。“春江潮水連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”讀到這句詩,我仿佛看到,春江潮水浩浩蕩蕩地與大海連成一片,一輪明月從海上緩緩升起,月亮伴隨著海浪和潮水一起浩浩蕩蕩地奔涌而來,這是一幅多么宏大壯麗的景色。讀著這千百年來留下的詩篇,仿佛和詩人一起穿越在這迷人的月色里。
“露從今夜白,月是故鄉(xiāng)明。”是杜甫的傷感。在那個戰(zhàn)亂年代,杜甫和家鄉(xiāng)兄弟失去了聯(lián)系,只好對著月亮抒發(fā)對故鄉(xiāng)、親人的思念之情。“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。”大詩仙李白官場失意,昔日好友都退避三舍,他醉臥花草間,舉起酒杯邀請明月與自己的影子,共飲一杯酒,不禁慶幸那晚還有一輪明月陪伴著寂寥孤獨的詩仙。“吾心自有光明月,千古團圓永無缺。”這是王陽明先生經(jīng)歷了百折千難后,在一次中秋節(jié)家宴上說出的詩句,此時的先生依然內(nèi)心堅定、心向光明,最終實現(xiàn)了自我超脫,做到了知行合一,這種精神激勵著后輩們勇往直前。“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(jīng)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”月亮還是那輪明月,在夜空中照亮了幾千年,而觀賞它的人如流水般逝去。每次讀這首詩都仿佛跨越時空來到把酒問月的夜晚,化作地上的影子,與詩仙,與那清風(fēng)明月,一起把酒言歡、對酒當歌,共敘桑麻。
宋詞里的月亮,我最喜歡蘇軾的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,每個年齡階段讀都有不一樣的感受,小時候只覺得美,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”在那個書信慢,車馬遙的時代,思念的人即使相隔萬里,也可以共賞一輪明月,在心里默默想念著想要見的人,天空的明月也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和情感,真的好浪漫!中年更喜歡它的前一句,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”每次讀到這里更像是開導(dǎo)自己,人生都是不完美的,有悲傷的時候,有快樂的時候,有分離的時候,有團圓的時候。和天上的月亮一樣,有陰天、有晴天、有滿月、有缺月,此事自古就難以完美,人生不必苛責(zé)自己,事實無常坦然接受,坦然面對跌宕起伏的人生。
喜歡月圓之夜,皎潔的月光讓我無限遐想,暢想如詩如畫的未來!(龍鋼公司 高紅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