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,即臘八節,不僅標志著農歷新年腳步的臨近,更承載著人們對家庭團聚、祈福迎祥的美好期盼。
臘八節這天,當別的地方都在熬制“臘八粥”時,而我的家鄉流傳下來的卻是做“臘八面”。因為家鄉素以盛產優質小麥而聞名,因此,每到臘月初八,家家戶戶都會親手搟制面條,再搭配上精心烹制的臊子,放進燒著柴火的大鍋里翻滾交融,不多時,一碗熱氣騰騰、香氣撲鼻的“臘八面”便端上了桌。
這“臘八面”其實就是我們當地做的“兩米面”,制作它需要提前和好面,在做好臊子后開始搟面,而面條下鍋前的點睛之筆,是在鍋中先熬煮少許小米。等小米熬的差不多了再下面條,然后放入提前精心做的臊子
“臘八面”之所以好吃,臊子是靈魂所在。早在臘月初八之前,鄉親們便開始忙碌起來,采購豆腐、紅白蘿卜,再割上一點肥瘦相間的豬肉,回家后把這些食材經過精心烹制。肉提前燉熟,紅白蘿卜在開水鍋中短暫焯水后切塊,豆腐切丁,燉好的肉切小塊,黃豆泡發,白菜切碎。黃豆煮熟后,與小米一同在鍋中熬煮。油鍋里爆香蔥姜蒜,放入豆腐、紅白蘿卜塊、肉丁和白菜碎,反復翻炒,再加入適量調料,剎那間,香氣四溢,一鍋色香味俱佳的臊子便大功告成。面條,則是把提前和好的面團搟成薄片,切成二指寬、一指長的形狀。當小米熬至金黃軟糯,面條就可以下入鍋中,兩次翻滾后,再將那滿滿一碗臊子倒入鍋中。用勺子將鍋里面條和臊子充分攪拌使其交融,鍋底柴火繼續燃燒著,很快,一鍋香噴噴的“臘八面”便出鍋了。
在過去農村老家,“臘八面”承載著鄉親們對生活的敬畏和祈愿。家里煮好的第一碗“臘八面”必先虔誠地敬獻給老天爺,感恩過往歲月的庇佑,祈求來年風調雨順;第二碗則莊重地敬獻給先人,緬懷先輩的恩澤,保佑子孫平安健康。最后,才是家人享用這美味佳肴。敬過老天爺和祖先的“臘八面”,家人若要享用,還需虔誠地磕個頭,方能端碗細細品嘗。
小時候的“臘八面”,總是那么香醇誘人,里面食材豐富,那時的農村物資匱乏,人們的生活水平有限,平時根本難以享受到這樣的美食。而今,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,“臘八面”的食材更加豐富多樣,但吃起來總覺得少了那份兒時的味道。或許,是因為那時我們用的是農村的柴禾灶火,賦予了它獨特的煙火氣息;又或許,是因為如今人們的味蕾已經習慣了各種美味佳肴,反而難以品味出它獨特的韻味了。
然而,無論歲月如何變遷,但家鄉的“臘八面”卻始終在我心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。那碗熱氣騰騰的“臘八面”,不僅僅是一碗面,更是一份濃濃的鄉情,一份溫暖的回憶。(龍鋼集團 王芬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