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四十二年從事電氣、儀表自動化工作,從略鋼到龍鋼,再到漢鋼,我只想做好工匠精神傳承這一件事!”四月的陜南,柳絮飄飛芳菲盡,正是奮斗好時節。而對于設備管理中心電氣工程師劉星佑來說,卻是值得紀念的時節。
“李新軍榮獲電工一等獎,授予“漢中市技術狀元”稱號;馮明義榮獲電工二等獎,授予“漢中市技術標兵”稱號”,聽到這個消息,正在老家處理母親后事的劉星佑悲傷的心里略顯欣慰,說道:“既然領導將這項工作交給我,我必須全力以赴做好,決不能半途而廢。我不后悔,只為之前沒能多多照料母親而感到慚愧。”
原來,為做好首屆“天漢工匠”技能競賽籌備工作,他帶領6名技術人員加班加點對24套自控系統進行了系統調試和硬件完善,母親病重無人照料,他也未停下手中的工作。當接到母親病危的消息,他壓制住悲慟的心情,直到比賽結束后第一時間趕回家,卻也未見到母親最后一面,60歲的他失聲痛哭。而追溯他的“工匠情懷”,也自此拉開了帷幕……
匠心傳承,他用心行動。無論是“陜鋼杯”競賽還是“天漢工匠”技能競賽,大師工作室里,均能看到他帶領隊員進行西門子S7-300系列PLC系統、WinCC、變頻器基礎應用、調試等專業技術學習、實踐的畫面,從未間斷過。
“現在的技術、裝備更新換代很快,我們必須不斷學習、創新,才能掌握新技術新設備,才能將工作從精細做到極致。”作為電器儀表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,劉星佑深知肩上的重任。
先后參與公司鐵前、鋼后多項工程項目建設及設備安裝調試、技術規程的編寫,現場處處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,憑借著對技術的熱愛與專研,他迅速晉升為“行家里手”,發揮“傳幫帶”作用。“喜歡聽劉工講授技術,他每次都能抓住問題的關鍵,很受用,我們的技能水平提升很快。”這是徒弟彭雅璐常說的話。近幾年,經他栽培的技術骨干如雨后春筍,馬王君、彭雅璐、李新軍、馮明義等已成長為集團、公司電氣自動化專業領域的“技術大拿”,馬山、彭洋等已能在鐵前、煉鋼區域獨擋一面,匠心精神在他們身上一一傳承,不斷為集團及公司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。
臨近退休,他仍堅守在“技術創新”一線。他是漢鋼公司勞動模范,三勤家風的榜樣,他是大家心中公認的“技術大師”,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退休了。
帶著不舍,筆者深入了解了劉星佑的技術創新之路。自大師工作室成立以來,他帶領工作室成員不斷探索新技術,有效解決了多項制約生產穩定順行的技術疑難雜癥。“針對AV63風機的現狀,他帶領4名成員制定了改造方案,采用高壓變頻器啟動以降低啟動電流,完成1#高爐鼓風機(AV63風機)變頻器啟動改造,保證了4號發電機組正常運行。”類似這種攻克難題的項目還有很多。同時,他鼓勵工作室成員利用工作之余撰寫專利數篇,《一種快修式橋式起重機控制臺》等多項專利獲得國家授權,而他牽頭完成《1#高爐爐頂上料控制系統PROFIBUS-DP遠程智能從站改造項目》獲得2021年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行業“互助保障杯”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。
“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是有限的,咱們要共同進步!技術學習重在積累,雖枯燥但也有趣!”這是他擔任培訓講師常說的一句話。為解決公司電氣自動化人員斷層問題,他借助委員會平臺,督促簽訂師帶徒協議56對,13對師學徒均可以獨立作業。近兩年來,他帶領工作室成員攻克技術難題,完成科研、技改、修舊利廢等項目上百余項,為公司直接創效達300余萬元,為企業創造了一定的綜合效益。當筆者問到他對企業的希冀時,他說“處理好人才的斷層問題及產品單一問題,就是我最關心的!”。
心心在一藝,其藝必公。在花甲之年,看著一路走來的歷程,劉星佑腦海中閃現的是帶領工作室成員一次次深入現場,一次次研究討論,一次次技術實踐操作,一次次贏得所有人的認可……的場景,一份份榮譽,一個個人才的成長,點點滴滴印證著他技能大師的工匠情懷。(漢鋼公司 曹娟娟 楊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