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機器轟鳴的軋鋼廠房中,龍鋼公司一線員工們總愛湊在一起“嘮嗑”,但,他們不是閑聊家常,而是琢磨怎么讓設備“少生病”、讓費用降下來。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降本增效不是喊口號,而是藏在每個生產細節里的“繡花功夫”。
3毫米的“無聲革命”
“班長,這個月已經3次換調控器芯了!”維修工張立拿著磨損的備件,滿臉無奈地向班長張凱迪說道。最近,9架軋機的溫控器頻繁“鬧脾氣”,成了維修工們的棘手難題。
原來,經過軋機的軋件棱角鋒利,每次經過都會磨損調控器芯,導致備件10天就得換一次。張立邊思索邊掏出粉筆,在軋件與調控器的接觸點仔細做著標記。經過兩天的觀察,他發現磨損集中在芯體底部5毫米區域,瞬間,他靈感閃現,興奮地大喊:“有辦法了!”說干就干,他先精準測量溫控器出口底板延長段并開孔,接著鑲嵌上一塊比接觸點高3毫米的耐磨板。這看似微不足道的錯位設計,效果卻超乎想象,軋件棱角從“直接碾壓”變為“擦邊滑過”,調控器芯的磨損量降低了60%。改造后,每年可節約調控器芯24個,節約備件費用2萬元。
廢舊水管的“逆襲”
導衛班長劉東亞彎腰撿起一根損壞的冷卻水管,敲了敲光滑的管體感嘆道:“管身還能用,只是噴嘴壞了,就這么扔了太可惜了!”“把噴嘴拆下來換新的!”劉東亞帶著徒弟段輝翻出備件區的不銹鋼邊角料,用割槍加熱后手工鍛打。火星四濺中,他們對照舊噴嘴的弧度,用手錘一點點敲打出導流曲面,“段輝,量量這個角度對不對?”“焊接時注意保持水平,防止噴射角度偏斜。”師徒倆邊操作邊討論,經過反復試驗,自制噴嘴通過了水壓測試,噴水均勻度達到標準。修復好的水管上線當天,劉東亞專注地守在軋機旁觀察,看著冷卻水均勻地噴灑在軋輥上,他才滿意地離開了。到了值班室后,他掏出小本本算了筆賬:每月2根報廢水管,修好后能省2830元,一年就是3萬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如今導衛班的工具柜里,整整齊齊碼放著班組成員自制的噴嘴備件,其他班組員工路過都會調侃:“劉東亞,你們班快成‘水管醫院’了。”
快接頭的“二次就業”
點檢員李煜在整理備件維修區時,突然靈機一動:“這些接頭還能用。破損的軟管主體得交廢,但DN32以上的快接頭完好率達80%。要是把這些接頭拆下來,焊上10公分的焊管,不就能做成生產急需的C型母頭了?”
班后會上,他果斷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,大家紛紛響應,“試試DN50的接頭能不能改?”“先切兩根焊管做試驗!”大家圍在一起,你一言我一語。很快,“切割—打磨—焊接”三步改造法在班組誕生。經過4次工藝調整,自制C型母頭各項性能達標,完美替代采購件。此辦法一出,班組每月能從25根報廢軟管里制作出20個快接頭,年可節省4000余元,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,3分鐘就能從維修區搬上生產線,既應急又及時。軋鋼工葛輝說:“上次精軋區管道故障,多虧提前備好了自制接頭,5分鐘就恢復了生產,效率高多了!”
從設備改造到廢料重生,從技術攻堅到效率突圍,這里沒有豪言壯語,只有把“試試看”變成“一定行”的較真。龍鋼公司一線員工們立足崗位,時時秉持創新理念,人人爭當降本先鋒,用實際行動助力企業打贏扭虧脫困翻身仗。(龍鋼公司 杜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