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生命厚重的,往往并不是那些欣喜的瞬間,而是苦難和越過苦難后的刻骨銘心。小時候,我總是會坐在樹下,靠著爺爺的搖椅,捧著故事書,讀得津津有味。母親告訴我,那時候叫我吃飯都要呼喚好幾遍。
腳踏實地,行穩致遠我更偏愛從書中感悟人生。讀書,是一場長途跋涉的路程,不求結果,不問緣由,架著一葉扁舟,在浩瀚的學海中游蕩;讀書,是一場浪漫無垠的故事,只問過程,不問結果,在蔚藍的天空中翱翔。我在這場浪漫里,被擊打的面目全非,但我愛這過程。跟著陳行甲的故事隨波逐流,又或者是跟著某個作者的步伐,行萬里路,看人生百態,當我們在一個不同的天空再次展開翅膀時,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。我希望我能飛得更遠,看得更明,更篤定,也更從容。
“遠看是前行,近看是歸鄉”,讀《在峽江的轉彎處》陳行甲的人生筆記,似乎能夠感悟到更多的沉積。中年人坐在山石上,目光注視遠方,看不清卻能讀的懂那眼神里的沉重與真摯,他笑意溢出面龐,似乎看向未來更加光明,同時也能看到更長遠的人生下半場。在書店里踟躇了很久,這一本很喜歡,那一本想來立刻帶回家,糾結了很久,我還是選擇了這一本。早前就對陳行甲有所了解,從縣然化局礦山公司的一名安全員和統計員,再到清華兩年的脫產學習,一路走來他走得簡單匍匐,卻又不枉別人稱之為“人生的巴顏喀拉山”。那一年,他站在清澈平靜的密歇根湖畔回味芝加哥大學,再到巴東被評選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,為了宣傳巴東奇山異水直播從3000米高空跳傘成為“網紅官員”,再到下半場轉做公益事業……讀一本書,仿佛同他站在一起,感悟他的人生經歷。
從陳行甲想到我這疫情三年的沉淀和變化。這三年里,很多行業沒落,很多新興的產業興起。有人給自己找借口,是大環境不好,大家都是湊合著過的;也有人在這三年里找到了自己前進的目標。從2020年到2022年,在封城和解封的不間斷循環之間,在別人覺得“無聊”的日子里,告訴自己要持續勇猛精進。三年間,我完成了專升本的學歷提升,彌補了年少時期耿耿于懷的遺憾。用無數個周末、法定節假日來耕讀統計業務知識,刷題聽課啃書本,換來了初級、中級統計職稱,在閑暇之余讀了近70本書……回想起來點點滴滴,這都是我這三米來的收獲的果實,雖然微不足道,但對我來說彌足珍貴。
其實一開始選擇備考,僅僅是因為不想從事了一輩子的統計工作,到最后連個能證明自己能力的證書都沒有。備考過程很是艱辛,艱辛到即使我現在已經拿到證書想到那段時間還是會有一種焦慮。延期到看不到頭兒的考試日期,日復一日沒有目的的復習,備考充分了考試卻因為疫情延期了,城市解封了人卻“陽了”等種種的無奈。不過好在,都過去了,我也翻過了自己人生的高山,看到了新的坦途。
陳行甲說,如果說人生好比爬山,上半場這座山,我已經到達了山頂,已經沒有遺憾。正如我熱愛閱讀,拿出一本書的時候,并不是為了炫耀,而是為了真的想要從書本里學習人物的精神,感悟作者的人生。陳行甲的故事里,越是細讀,越是震撼。《在峽江的轉彎處》的魅力,就在于——對待人生的態度。而我認為,這是走出困囿的重要方式。
“終其一生,我們都需要找回那個最本真的自我”,陳行甲的這句話,對我的影響是很深刻的。我沒有淚流滿面或者潸然淚下,反而覺得堅硬了心房。這本書讀著磅礴,可以看到陳行甲的人生軌跡,從字里行間感受一個“網紅官員”的真情實感。就現實而言,我對真實的自我,充滿了喜歡與熱愛,而這就是最本真的我。我熱愛閱讀,不是為了口若懸河,不是為了咄咄逼人,更不是為了出口成章,培根曾說“說話時含蓄與得體,比口若懸河更可貴。”這更是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,也給予了更多關于閱讀的想象。就像我時常會陷入思考,我們為什么要閱讀?
我不是初出茅廬的少年,如今的種種是我熱愛閱讀留下的佐證。在我的生命故事里,不虛度時光,不浪費光陰,在時間的深處,閱讀一本好書,撰寫一篇心得,和朋友分享心得感悟,不管是哪一樣,都是一種情感的升華。《在峽江的轉彎處》的陳行甲,用隨筆記錄人生,用筆觸去感悟人生,善與惡、生與死,人生變化無常,但好在一份真誠從未變過。
借用俞敏洪的一句話:“行走使人遼闊,閱讀讓人人生釋然,愿我們在有限的時空,活出無限的人生。”我總是喜歡坐在陽臺,和小時候一樣,我買了一把“搖搖椅”。和爺爺的不同,這不是竹的,可卻總能給我一種還是少年人的錯覺。讀著比小時候的故事書深奧的名學著作,偶爾甚至會讀一本古典文學。因為我總是想從書里尋找些什么……
他們的故事很長,也很遠,但是我依舊能夠在詩句里讀出不一樣的時光。在閱讀中收獲得意的笑容,那是“一日看盡長安花”的浪漫,在閱讀中突破艱難的快樂,那是“潦倒新停濁酒杯”的釋懷。我在閱讀中有所感觸,在閱讀中開始一場場修行,在這場修行中,可以激勵自己,戰勝自己,也可以端正自己,因為人生百卷,心閱千萬卷,唯有書香能致遠,腹有詩書氣自華。(寶銅聯合黨委 楊曉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