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學生時代讀魯迅的《故鄉》,自己還是一名懵懂的初中生,記憶最深的是閏土的銀項圈和月夜下的瓜田,閏土打開了作者記憶的開關,也使魯迅先生對故鄉產生了向往。
然而他在回憶少年閏土的時候,描繪了一個鄉村孩童活潑可愛又勇敢的形象,閏土的內心是非常充盈的,知道鄉下很多趣事,在他們的孩童時代,兩位年齡相仿的哥們的意識中根本沒有主仆之分,都是兄弟稱呼。魯迅回憶中的故鄉并不僅僅是一個現實的世界,是與少年閏土接觸和情感交流中想象出來的一幅美麗的畫面,更是魯迅少年心態的一種折射。
如今再讀魯迅,發現魯迅對人性的揣摩是相當深刻,字里行間流露出滿滿的辛酸與落寞,現如今距離魯迅寫下這些文字已經過去了近百年時間。在他的心目中閏土哥似乎永遠沒有長大,永遠都是記憶里的模樣。然而生活總是充滿了酸甜苦辣,當這位魯迅先生“榮歸故里”時,本以為還會見到那個“紫色的圓臉,頭戴小氈帽,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”的少年閏土時,卻沒想到,二十年后,站在他面前的,確實是“身材增加了一倍。以前的紫色的圓臉已交,已經變作灰黃,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,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,周圍都腫得通紅。”的中年閏土。回到久違的故鄉。沒有熱烈的思鄉之情,情緒并沒有很大的跌宕起伏,只是見到故友,卻又時時勾起難忘的鄉土記憶。
那個曾經帶著自己用大竹匾捕鳥的少年閏土,那個曾經在深藍的天空下,手持一柄胡叉刺猹的少年閏土,那個曾經托他父親給魯迅帶了一包貝殼和好看的鳥毛的少年閏土,早已被歲月侵蝕掩埋,取而代之的,是一個恭恭敬敬,神情麻木、寡言少語,已經有了六個孩子,生計艱難,叫著自己兒“老爺”的成年閏土。像潤土這類善良又遵守道德規則的人最終在那個時代走向麻木。這何嘗不是一個悲劇,也是人性壓迫的一種展現,就像把一個人關在了一個黑壓壓的屋子里,找不到出口,久而久之,便有人關上了五感,拋棄了靈魂。
如今,多數人提起《故鄉》,可能都會想到閏土刺猹的情景吧,大家不妨花費一點時間,反復品讀這篇小說吧,能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思想,是一種精神,更是透徹的人生。(金屬科技公司 徐長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