倏爾薰風至,不覺夏意深。年少時的蟬鳴穿透楊柳的濃蔭,借由一聲聲“知了”,將記憶分解成斑駁的光影,閃耀璀璨。拾取一抹光陰細細打量,兒時的種種如潮水般涌上心頭,那些藏在麥香與蟬鳴里的鄉村夏日,正隨著記憶的脈絡,在時光里舒展成一幅鮮活的畫卷。
六月的陽光,熱烈明媚。隨著農忙搶收,我們小孩子也會迎來“忙假”,幫著家里收割麥子、撿拾麥穗,確保顆粒歸倉。最初是一把小鐮刀在手,學著大人的樣子貓著腰,在金色的麥浪中緩緩前行。待到“腰酸背痛”時,總要支起腦袋看看身后縮小版的麥垛與前方望不見頭的地畔,那一刻成就感與焦慮交雜,總盼著天上的云彩能多一點,好遮擋火辣辣的日頭。后來收割機上陣,割麥子這項工作終于畫上了句號。大人們以前每到農忙時節就緊皺起的眉頭舒展了一些,小孩子也歡歡喜喜地跟在收割機后面,撿拾起遺落的麥穗,好完成自己的“忙假”作業——將撿拾的麥子交給學校。
忙碌過后,最喜歡聽到的聲音是街巷里突然響起的“冰棍……雪糕……”的叫賣聲。推著自行車的老人家從村口緩緩走來,不一會兒,就被舉著毛票的孩子圍攏,只見他小心地掀開白色木箱上蓋著的棉被,從中拿出幾根冰棍或雪糕,遞到孩子們手中。率先拿到的孩子臉上溢出欣喜,迫不及待地撕開包裝紙,將一縷清甜嗦進口中。涼意從舌尖漫到心里,夏天似乎也變得不再炎熱。
夏收結束,日子重新變得輕快。放假之后,田里暫時沒有什么活計,每日除了割一大捧青草喂羊,剩下的都是自由。那時沒有空調,曠野才是孩子的樂園,歡快的奔跑中,清風迎面,裹挾著瓜果的清甜、野草的芳香,滲透進鼻息、心底。我們的樂趣之一是漫山遍野找尋野生“美味”:成熟后變成紫黑色的漿果、剛長出腦袋的白茅、水渠邊生長的甜草根、小喇叭模樣的紫色花兒、略帶酸澀的桑葚,還有剛長成還是白色的苘麻子……都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“零食”。
到了晚上,便是與小伙伴們一起抓“知了”的好時候。村外水渠邊有兩排楊樹,“知了”們似是提前商量好一般,天黑下來就開始往樹上爬。我們提著鹽水罐、打著手電筒,一棵樹一棵樹小心地照過去,總是會有不小的收獲。也有的“知了”喜歡在洞里多待一會兒,仔細觀察地面,會發現一個小洞口的泥土微微隆起,勤勞的“知了”在里面認真地挖著土。蹲守片刻,那洞口慢慢裂開,一只帶著泥土的“鉗子”試探著伸出來,我們的罐子里便又多了一個“戰利品”。
盡管每日都有很多“知了”變成了餐桌上的美食,蟬鳴聲卻從不減分毫。它們在樹梢上不知疲倦地歌唱,歌聲穿過田野村莊,落在正在午睡的大人們耳中,落在村口玩耍的孩子心上。但是仰頭尋找“知了”的身影,只能看見樹葉間晃動的光斑,和那仿佛永遠不會停歇的夏日詠嘆調。一聲聲的“知了”鳴叫,似是在宣告蟬蛻后新生的喜悅,也是在向夏天、向短暫的生命做最后的告別。
如今,少年時的我們像蒲公英的種子,被風吹向了不同的遠方。可每當夏夜的風掠過耳畔,那一群孩子傻笑歡鬧的模樣,便會清晰地浮現眼前,嘴角也會跟著不自覺上揚。
歲月無情,帶走了年少的稚嫩與歡樂,也送來了成長的陣痛與困惑,但是曾經那些無憂無慮的歡樂時光,總會賦予我繼續前行的勇氣與力量。無論走到哪里,鄉村的風依舊清爽,曠野的路依舊筆直。它們是來處,亦是歸途。(龍鋼公司 趙菲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