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性有一種偉大,是敢在荒蕪中種下夢想,無論經歷多少艱辛挫敗,總能吞下眼淚,忘記背后,努力面前,堅定走出一片綠洲。而今雄踞黃河龍門的陜鋼集團龍鋼公司,藍天綠地,氣勢雄偉,但六十年前,這里恰也只是一片人煙稀少的荒灘。
1958年,龍鋼第一代職工挺身踏上韓城市龍門鎮下峪口這片荒灘,在山溝和河槽里,打下土窯洞,點起煤油燈,吃著黑面饃,喝著山泉水,伴隨著大時代的號角,星夜兼程,建起了一座座小洋群煉鐵爐,從此種下了一顆鋼鐵夢。
因為地處黃河河口平原,荒灘無遮擋,下峪口地區的風特別大。樹木長期受風吹,全都是斜朝南倒,風里攜帶著沙粒煤渣,打到臉上生疼,淺色衣裳穿出去回來就烏黑。碰到大風天氣,工人們一個抱著一個,背風而行。有時候恰好旁邊有電線桿,人們都爭著去抱電線桿,常常撞到一起。有人走在溝隴上,走著走著就被刮到溝底去了。還有人上下樓梯,被風刮得撞到鐵欄桿上,撞的滿臉鼻血。
第一座二點五立方米的煉鐵爐為取煤方便,建在上峪口山溝里,后來又在河灘上山洪沖刷的河道里,建了一座二十八立方米的煉鐵爐。工藝落后,生產組織采取的是邊探礦、邊采礦、邊煉鐵的方式。設備十分簡陋,動力用的是木質或鐵質馬拉式鼓風機,后來又用“鍋拖機”和“汽油機”,再后來用煤油內燃機。生產極不正常,最多的一天停電高達36次。爐體送風就用人工拉大風箱送風,鐵礦料則靠工人們在河槽上邊,一車車拉運礦料送到爐倉里,焦炭也得用鐵錘、鐵鏨一塊塊破碎。當時職工隊伍是軍事編制,老工人普高計是焦炭連連長,因為生產抓得緊,工人們編了一句順口溜:“老普老普心放寬,一天要打一方三,打不夠晚上再加班。”女工王秀英是1971年招工到廠的,分配到原料車間。上班第一天,她穿上母親為她縫制的嶄新的千層底鞋去上班,破礦破焦,拉車推車。晚上回到家,母親一看兩只鞋子破破爛爛,底都已經磨出了洞。母親想不出女兒一天下了多少苦力,心疼得說不出話,只是把鞋子抱在胸前,眼淚嘩嘩地流。
要煉鐵就需要鐵礦,勘測到的第一個鐵礦點,在十里外的陽山莊礦,礦工們就借住在農民的院子。到處都是土坯房,農民家都是土炕,沒有多余地方,只好把院子里的雞窩收拾一下,鋪點牛毛氈睡下去,頭頂是月亮星星,耳邊時不時會響起的伴奏,是山梁上狼嚎的聲音和此起彼伏的狗吠。
礦山上不僅辛苦,而且充滿危險。1969年9月12日下午,工人吳建智和同伴去執行點炮任務。點完炮剛準備撤離,突然發現右邊山溝底還有四十多位同志,因在溝底聽見號聲較遲,剛剛開始撤離。他一邊大聲疾呼“快撤!”一邊沖回炸藥處,發現一個炮在“吱吱”作響,馬上就要爆炸。吳建智飛奔過去,一把抓住導火索就往出拔,由于雷管一頭的導火索在埋的深,加之用力太猛,導火索被拔斷了。但他絲毫也沒退卻,咬緊牙,二次沖上去,將導火索在自己手上挽了一圈,腳蹬手拽,使盡全身力氣終于將導火索從炮眼中拔了出來,自己順勢從山上滾下,挽救了眾人性命。當時的礦山負責人孫百萬回憶說,他驚魂未定,三天吃不下飯,因為一旦發生意外,可能當場就會傷亡七八條性命。但還有一位叫亢仰宗的年輕人則沒有那么幸運,同樣是拔炮眼搶救眾人,他剛把導火索抓在手里,正準備往外拔時,雷管爆炸了,一聲巨響,亂石紛飛,他當場倒在血泊里,一只胳膊也被炸飛,犧牲時年僅十八歲。
炸藥炸開礦石后,礦工們就用鐵錘、鋼釬和洋鎬“三件寶”破礦。七零年前后,招工的女知青們剛剛來到礦山,也是用這樣的工具采礦。每天早上分配工具,大家急忙尋找趁手的工具,有個女知青,一天稍微遲了一點,只剩下了一把鋼釬。因為身體瘦弱,拿不動工具,當時就坐在地上扯開嗓門哭了起來。有個女職工叫王鳳琴,他掄八磅錘用的是掄背錘的方法,鋼釬上火星四濺,但她打的又穩又準,男職工們都齊聲稱贊。物資缺乏,無論男女干活都沒有手套,掄大錘不讓戴手套,也用不著手套,翻看他們的手心,全是淺黃色的厚繭。
破好的礦需要拉運,工人們拉起架子車,三三兩兩,順著狹窄又滿是深窩的土路,上下二十里。曾經有個年齡大的運輸工,運礦中途翻車,結果連摔帶砸,重傷后離世。老干部王偉民說,生產會戰的時候,每人每天要拉運兩架子車礦料,都是干完本職工作后,才去拉運,常常拉到黑天半夜才能結束任務,第二天又照常上班出工。
據七十年代的廠辦秘書吳乃學回憶,他從太原鋼鐵學院煉鋼專業畢業分配到廠,在他心里一直有個“煉鋼夢”。1969年6月,他用所學知識,設計建了一座0.25立方米側吹式,嘗試土法煉鋼,親自操作煉了一爐二百多斤鋼,但也僅此一爐,爐子就燒壞了,煉出的“鋼”可鍛可打,“七一”前打造了不太標準的“黨徽”,向縣上獻禮。雖然后來調離工廠從事教育事業,但他心中的鋼鐵夢卻從未因調離而淡化,1995年底,當他獲知龍鋼“出鋼”后非常興奮,當時年過六旬的他,剛學會騎摩托,顛簸60里路悄悄來到廠子“圓夢”。
物質貧乏,前后下放到工廠的近二十名縣處級干部們一樣受煎熬。曾在鐵廠工作過的老干部朱衛講起,當時任廠黨委書記的老地下黨員、十四級干部凌志耕,和妻子史載文七十年代都在廠工作,夫妻倆有四個孩子一個女兒,干部每月每人27斤糧食標準,十來歲的孩子也就12斤糧食。孩子們長身體,老書記就讓孩子跑到附近農民的土地里,在已經收過的蘿卜地里,翻尋剩下的小蘿卜。半夜里,孩子們都睡下后,他用舀水的馬勺,蹲在火爐子上,夫妻倆人煮蘿卜充饑。盡管如此清苦,但是干部們都堅守在這片荒灘。
那段艱苦的歲月,感人的故事三天三夜講不完,龍鋼創業至今已經六十年,改革開放已四十年,曾經的荒灘、河溝、狼嚎聲和小土爐已經杳無蹤跡。但是荒灘上種下的鋼鐵夢仍在生長,這里的人們仍然珍視著最初的那顆鋼鐵夢,今天的龍鋼已實現魚龍躍變,成為一顆耀眼的鋼鐵明珠,它未來的鋼鐵夢一定會生長得更加美麗。(龍鋼公司煉鐵廠 吉飛鵬)